大咖分享丨⑫孟冲《健康建筑系列标准解读》 - 资讯详情 --筑蜂网领先的绿建知识经验共享平台
热门推荐
大咖分享丨⑫孟冲《健康建筑系列标准解读》
  • 作者:周佳
  • 时间:2021年08月31日
  • 来源:本站原创
瀛熷啿550.jpg
孟冲
博士,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
个人简介

健康建筑联盟秘书长。长期从事绿色建筑、建筑节能及绿色生态城区的科学研究、标准编制工作。 

曾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奖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和技术指南8部。

项目经历

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绿色建筑验收评价关键技术研究"、"绿色商场建筑评价标准研究",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北京市《绿色建筑工程施工验收规范》的调研及制定",北京市住建委课题"绿色建筑实施效果评估验收管理研究"。

参与研究"十二五"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7项、国际合作课题5项、住建部课题2项、地方课题1项。 参与编制国家标准《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既有建筑改造绿色评价标准》、《通风空调用净化装置》;行业标准《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北京市地方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工程施工验收规范》、《既有建筑改造绿色评价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评价标准》。 


2021年7月23日,“2021(第三届)健康建筑大会”在北京召开。健康建筑联盟秘书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孟冲分享了《健康建筑系列标准解读》主题报告,对健康建筑标准体系建设的进程、目标进行概述,同时针对已颁布的《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健康社区评价标准》和《健康小镇评价标准》三本标准进行解读。


演讲实录

Speech record

“自从2017年第一本《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发布以来,我们一直在着力构建相对完整的健康建筑标准系列,目前以《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健康社区评价标准》和《健康小镇评价标准》为基础,以“空气、水、舒适、健身、人文、服务”为主要指标体系,不断从具体功能、涵盖阶段等方面逐步完善。在满足建筑、社区、小镇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为使用者提供更加健康的环境、设施和服务,促进居民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孟主任讲到。 

图片

健康建筑首先要实现建筑内的呼吸健康,对室内污染物的种类、全部品种类及全空间种类进一步细分。例如,按照空间种类不同,将建筑内的厨房、卫生间、打印室、化学品储藏室等进行区分,以便采用不同的控制措施;在饮水健康、用水舒适上,按照水的用途、水系统各环节加以细分。如按水的用途可分为生活饮用水、泳池水、直饮水、集中生活热水等;其次是体感舒适,按照声、光、热湿等不同要素进行区分,如将视觉系统中眩光、蓝光等划为光生物安全,将非视觉系统中生理节律、情绪认知等划为生理等效照度。最后,关于人文关怀,《标准》对社交与共享、心理关爱、全龄关怀及艺术熏陶这四方面进行要求。比如在艺术熏陶方面,主张利用公共空间功能与艺术组合设计,如自然雕塑、艺术连廊等营造整体环境。此外,健康建筑主张通过开展儿童涂鸦、书画小组、艺术创作等活动提高用户参与度。

图片

健康社区首先要求社区环境优美、舒适且安全。例如,环境舒适在声环境方面提出划分声功能区、控制噪音源、采取与绿化相结合的声掩蔽措施、采取声景设计等技术要求;光环境部分提出了显色指数、色温、色容差、眩光等设计参数,要求实现视觉照明保障与干扰光防控、照明数据可视化展示和管理;在热环境部分针对通风廊道、热岛效应、漩涡区或无风区、纳凉区及防暑区设置都提出具体控制标准及建议。其次,要实现活力社区。主要指标为活力健身、邻里和谐,活力健身中要注重健身设施的空间搭配、类型组合和品质保证。在邻里和谐中强调通过建立志愿者制度、社区文化活动、用户参与制度、社区公益活动、亲子活动、公益宣传、教育活动等方式增强整个社区的凝聚力,并通过制定和倡导从善向上、邻里和谐、尊老爱幼、诚信友善、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的民规民约来指引社区风尚建设。在智慧社区方面,健康社区要做到社区环境可知、可控,例如对环境参数进行检测与公示,实现远程开启或关闭净化设备、远程报警等功能。在社区智慧服务方面,一方面通过完善社区门禁自动识别、自动检测系统、实行无接触快递服务等方式来实现居民智慧通行,另一方面在社区内推行生活常识宣传、社区信息公示、智能垃圾分类服务等活动,打造社区居民智慧生活。

图片

健康小镇关注生态宜居、生活便利及医养结合三大板块。针对生态宜居,标准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方面指出小镇选址要合理、扬尘产生源要及时管控和垃圾处理要得当。同时对自然水域和湿地资源保护范畴内的开发方案和水环境质量做出规定,对场地通风及风环境中的通风走廊进行定义,要求生态廊道连通性指数达到50%。针对生活便利,提出建立15分钟生活圈,以社区为“圆点”,以居民需求为“半径”,保证居民能够享受到生活服务、文化场所及配套设施所带来的便利,同时要保证群众的健康出行。最后,医养结合围绕着设施与服务及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展开,对于设施与服务,要求建立十五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开展新型医疗救助服务。关于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标准提出要及时对疫情进行检测、预警及发布。

图片

健康建筑系列标准的完善与细化,对规范我国健康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也为各行业、各学科、各领域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

资料整理丨健康建筑联盟、筑蜂网

编辑丨周佳

审核丨子煜

往期精彩回顾




大咖分享 | ①王清勤:我为“健康建筑”代言

大咖分享 | ②燕翔:清华大学近零分贝睡眠实验全过程揭秘

大咖分享 | ③黄治斌:梵谷里——艺术介入乡建之道

大咖分享 | ④冯雅:四川地区建筑保温隔热的技术路线

大咖分享 | ⑤王清勤:我国绿色健康建筑发展最新动态及趋势

大咖分享 | ⑥韦延年:超高超大建筑节能设计专项论证情况解读

大咖分享 | ⑦谢绍宁:营造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需要工匠精神

大咖分享丨⑨庄惟敏:探寻体现延安精神内涵及地域文化的大学之道

大咖分享丨⑩仲继寿:关于建立住宅质量单一责任主体与住房服务业的思考

大咖分享丨⑪同济大学郝洛西:《光与人居健康》




上一篇:同济大学郝洛西:《光与人居健康》
下一篇:国检集团认证评价中心总经理闫浩春:发挥“国家队”优势让绿色建材认证“脚踏实地”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筑蜂网”或“本站原创”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筑蜂网”。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