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郝洛西:《光与人居健康》 - 资讯详情 --筑蜂网领先的绿建知识经验共享平台
热门推荐
同济大学郝洛西:《光与人居健康》
  • 作者:健康建筑联盟
  • 时间:2021年08月29日
  •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鍚屾祹澶у.jpg

大咖丨郝洛西

单位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个人简介

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任教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任中国照明学会副理事长、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上海照明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等。主要从事光、颜色、视觉与照明领域的教学、科研和设计工作。


项目经历

国家863高技术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科委世博重大专项等一系列国家重点科研工作。

2010上海世博园区夜景照明规划与设计、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中心镇区夜景照明规划、杭州西湖景区夜景照明规划、桂林市城市照明规划、世博文化中心、合肥大剧院照明设计等工程项目。

作为中国第29次南极科考队员及863课题《极地站区半导体照明应用及光健康》的负责人,在南极长城站三个月度夏期间,独立完成了课题的现场相关实验。





2021年7月23日,“2021(第三届)健康建筑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郝洛西教授分享了《光与人居健康》主题报告,从人工光照机理出发,讲述了如何为各类人居环境营造健康舒适的光环境,以及健康照明研究与智能信息技术结合的新进展、新应用,最后强调了开展循证研究设计对于未来健康建筑光环境的重要意义。


演讲实录

Speech record

“从古埃及时代开始,人类就利用光照进行疾病治疗,所以光疗由来已久。目前我们正处于新冠疫情阶段,防疫人员利用UV紫外线进行室内的杀菌消毒,主要原理是利用光破坏细菌的DNA,使其不能进行复制,从而达到消杀目的。这项技术广泛适用于我们日常活动场所及公共生活区域消毒。自然光同样可以进行室内杀菌消毒,大量科学研究表明,日光会使室内微生物群落发生变化,黑暗的房间中平均有12%的细菌存活和繁殖,而在有阳光照射的房间中仅有6.8%的细菌存活。由此可见,光在人类社会生产与日常活动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郝洛西教授在谈到健康人居光环境时讲,从环境致病因素和人居健康环境两方面考虑,避免让光成为环境致病因素,进而让其作为主动人居环境的健康要素。利用人工光照,辅以合理的光照策略与光设计,进而对人居环境产生影响。比如说,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同时段对光照强度的需求量是不同的,我们可以在清晨和午间睡醒后设置唤醒节律光照,在午休和晚自习设置温和节律光照。这种动态光照能保证教学活动人员视觉健康,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工作效率。

郝洛西教授讲到:“光的非视觉作用对情绪同样有影响,视觉细胞感知到外界光环境变化,会通过神经环路直接投射在大脑皮层上;同时光照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会影响多巴胺、血清素等与情绪调节相关的激素分泌。营造不同的光环境,通过人们的视觉进而对其情感产生影响,这就叫做光的情感疗愈。在眼科医院里,我们进行了情感性光照系统定制化设计,利用低视觉负荷舒缓型情感效应光照装置,能够实现柔和渐变色彩转变,其内容简单且视觉信息量小,适用于麻醉室、眼科医院办公室等空间,在舒缓人员情绪的同时,不增加视觉负荷。不止在情感领域,人居空间、人的活动、性别、年龄以及职业对光的需求都不相同。例如,我们团队研究发现,老年人在渐进性衰老过程中,视觉和生理功能的退行性改变会导致老人产生特殊的心态。对此,我们提出面向健康活跃老人、半失能失智老人、失能失智老人要制定不同的光环境设计具体目标。”

郝洛西教授强调,过去当我们谈到健康照明时,我们更多考虑安全性、生态节能、人机工学以及如何去营造高品质舒适照明。但是现在谈到光健康需求,我们就要拓展到疗愈光照、多场景动态照明、主动健康干预及个性化定制。现如今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学习、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众多数字化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使得健康照明领域关键技术、核心难点不断突破,也使得上述拓展应用落地生根。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极强的写实性和交互性,能够创造全沉浸式的感知交互体验。借助VR技术能够快速、低成本地构建大量照明场景,完成前期实验场景筛选工作,从而开展针对失能老人、行动障碍者等特殊群体的健康光照实验。对于不同的人居环境及人群的光健康需求,我们应当发挥“理、工、医”交叉学科与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共进优势,探索建立智能人因健康支持与环境调节系统,研发主动式健康干预关键技术,制定出针对性、系统性的光环境设计策略,最终形成有益于视觉健康、调节情绪和节律的健康照明系统。

当然,健康照明研究从实验探究到实际应用往往存在很多障碍,过程复杂且漫长,许多基础研究成果很难短期内看到实际效益。为此,健康照明研究需要基于循证研究设计,通过影响机制分析、实证、对比实验、观察和评价等方法指导研究成果并完成转化。我们不仅要关注婴幼儿、老龄、病患等特殊人群的健康需求及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还要应对地下空间、密闭空间、极地、深空、深海等极端人居环境给人体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例如,在长城站和中山站处于极昼极夜时,我们通过调查科考队员们因为环境单调而引发的视觉剥夺的负面影响,开展光环境实验及疗愈灯光设计,从而有效减轻科考队员们的视觉负担,改善站区室内环境的视觉舒适性。在各类人居环境中开展循证设计研究,完成工程应用实践,已经成为光健康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未来能够在健康照明领域走的更远的重要一步。

资料整理丨健康建筑联盟、筑蜂网

编辑丨周佳

审核丨子煜

往期精彩回顾




大咖分享 | ①王清勤:我为“健康建筑”代言

大咖分享 | ②燕翔:清华大学近零分贝睡眠实验全过程揭秘

大咖分享 | ③黄治斌:梵谷里——艺术介入乡建之道

大咖分享 | ④冯雅:四川地区建筑保温隔热的技术路线

大咖分享 | ⑤王清勤:我国绿色健康建筑发展最新动态及趋势

大咖分享 | ⑥韦延年:超高超大建筑节能设计专项论证情况解读

大咖分享 | ⑦谢绍宁:营造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需要工匠精神

  大咖分享丨⑨庄惟敏:探寻体现延安精神内涵及地域文化的大学之道

  大咖分享丨⑩仲继寿:关于建立住宅质量单一责任主体与住房服务业的思考




关于我们
筑蜂网/APP|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带你发现更多绿建知识





上一篇:大咖分享 | 仲继寿:关于建立住宅质量单一责任主体与住房服务业的思考
下一篇:大咖分享丨⑫孟冲《健康建筑系列标准解读》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筑蜂网”或“本站原创”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筑蜂网”。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